“红色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
2022
年
01
月
11
日
2021
年
02
月
05
日
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红色?大家都想拿到的红包,又有哪些故事?近期,Arsom Siam举办了“中国文化中红色的象征意义”讲座,原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谭国安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。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红色代表欢乐、喜庆、吉祥。过农历春节时,长辈给小孩子用红纸包裹的钱,传统意义上被称为“红包”,也叫压岁钱。
当一个人备受大众关注,也叫作“大紫大红”,比喻人生显赫如日中天。与“红”字组合的词语,则有积极的含义。打比方说,“红旗”为中国的国旗;“红事”是指喜事(白事是指丧葬之事);“红运”是指交了兴盛的好运气;“红星”是指非常受欢迎的明星;“红颜”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。
可以看出,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,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,是喜庆、活力、成功、吉祥的象征。
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。炎帝又称赤帝,是中国的太阳神。古时候,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,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,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,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,祝融是火神。
黄帝的“黄”字,是太阳初出之色。“黄”与“皇”字可以通假,在古书上,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。
甲古文中的“皇”字,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,下面是一个王字,因此,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、火神和鸾凤的民族。
炎黄二帝的传说,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“红色崇拜”。而将这种“红色崇拜”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,应该是从“过年”开始。
传说古时候,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每到腊月三十夜,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,伤害人畜。为了免遭“年”的攻击,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,躲进山林。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,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,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,叫大家休要惊慌,他有办法制服“年”,但是祖先们哪敢相信。
老人住进一间屋子,在大门上贴上红纸,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,静候“年”的到来。是夜,“年”按惯例准时入侵。可是,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,大为惊恐,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。
从此,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“避年”,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,贴红纸,点红灯,安然度过“年”来之夜,叫做“过年”。从此,“红色”就被赋予了“避邪”与“吉祥”的含义。
红色代表权威,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,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,红色是主色调。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,建筑近千幢,房屋近万间,用得最多的是红、黄两种色彩。远眺故宫,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、红色宫门,近看紫禁城,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、红色的门窗。
在明朝,由于皇家为朱姓(朱是红色意思),国家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使用红色,所以渐渐的,红色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方面成了民族的代表,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。
明朝规定,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,称为“红本”;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,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,也称为“红本”。
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,称为“朱”批,具有无上的权威。传说秦始皇批阅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时,为了防止混淆已批过和未批过的奏折,秦始皇用朱砂红笔打勾批阅过的奏折。后来经过漫长的转变,如今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时只使用红笔。
说到红色,不禁想到红包,过去叫作压岁钱。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,但并非流通货币,而是为了佩戴和赏玩专门铸成货币形状的辟邪品,有避灾驱邪之意。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,如“千秋万岁”“天下太平”“去殃除凶”等;背面铸有各种图案,如龙凤、龟蛇、双鱼、斗剑、星斗等。
在唐代,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。当时春节是“立春日”,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。红包封在唐代时已经出现,当时是用手工织的布袋做“封面”,仅限于宫廷及官方使用,民间则以寓意吉祥的鲜红色纸,包著一张写满祝福字句的字条,送给亲朋好友,以表心意。
宋代以后,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,称为春节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。到了明清时,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。后来,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。
到了清朝时,人们则改用一张大约是正方形的红纸,包裹铜钱或银钱,封作“利市”。约于1900年,红包袋的做法非常简单,只以红纸印上黄油,再于未干的黄油上缀上金粉,效果就如现今烫了金字的红包袋般,而图案则多以简单为主,再配以吉利的字句。
民国时期,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,取“长命百岁”的寓意。货币改为纸币后,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,意味着连连好运、连连高升。
中国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,当恶鬼妖魔或“年”去伤害孩子时,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,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孩子的辟邪驱魔的护身符。
而晚辈包给长辈的红包叫添岁钱,希望长辈可以身体健康,长命百岁。
总而言之,压岁钱最初是起源于汉朝,直至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,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,其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正式成型。自清朝后,一直延续至今。
历来,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。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,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。
不过,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,一是给晚辈的一种关爱;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,以及亲友初会、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;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。而回馈他人辛劳,给喜娘、道士、僧尼、轿夫、车夫等的红包,一般又叫做“花彩”。
红包是将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,因此,送红包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,需要我们代代传承下去。